只是外交部幾個新聞發言人的反擊方式多少有些讓人錯愕,用民間的話說,這種「戰狼式」的外交風格已經見證了中國外交的好勇狠鬥。
這是因為在草案規劃過程中,縣府接受到許多民意陳情,為了反映民意所做的調整。對於屏東縣政府的作法,他提醒,如果縣府經考量仍然維持目前劃設方式,「應該劃而沒有劃」,就必須考慮後續的管理配套機制。
圖片來源:屏東縣政府計畫簡報 屏東縣國土計畫草案中,將多數符合農1條件的土地劃為農2,農1僅劃設4千多公頃,與實際農地狀況不符本報資料照,攝影:廖靜蕙 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郭城孟指出,2020年是台灣的「脊梁山脈旅遊年」,推動結合登山與原民文化的生態旅遊,將部落推向全球。另外針對李吉弘提到農業天然災害救助的問題,他則表示只要是合法的經營使用,就可以申領天然災害救助,不需為此改變空間區位劃定。屏東縣國土計畫喊出「綠經產業、全齡生活」,以三軸一帶四核心為整體空間規劃構想。他表示理解縣府想法,目前政策下,耕作條件較佳的特定農業區限制較嚴且不容變更,但是補助資源卻和一般農業區沒有差別。
圖片來源:屏東縣政府計畫簡報 屏東縣國土計畫草案中,將多數符合農1條件的土地劃為農2,農1僅劃設4千多公頃,與實際農地狀況不符。縣府表示,近年屏東人口增加多在霧台、泰武等鄉鎮,且孤島型地區相對單純,可行性較高。「怎向心緒,近日厭厭長似病」《過澗歇近》,作者寫到最近這樣困頓、消沉的心情,甚至像是自己生著重病。
這歡娛、漸入嘉景……」《晝夜樂》,作者提到乘著酒興可以恣意癲狂作樂。詞中我們看到了作者以酒助性的模式,多次提到飲酒而感到快樂,甚至與性行為結合在一起。一般睡眠醫學從腦波上觀察飲酒著之睡眠結構,短期使用酒精的確會讓入睡時間減少,也就是民眾所謂的「飲酒助眠」,然而長期使用酒精破壞了睡眠週期,包含快速動眼期增加,動眼期增加導致能做夢的時間增加,另外,也包含淺眠期相對於深睡期比例增加,換句話說,飲酒讓人睡不深,睡不深可能無法恢復體力。」《傾杯》連天邊的大雁的聲音都透露著悲情。
然而,長期使用酒精後,卻不是這麼一回事。柳永寫出了清楚的個人經驗,這和當代研究是相應的。
當代收錄柳永兩百餘首詞之中,提到「酒」字就超過了六十首,酒對柳永的生活與情感表達無疑是重要的,同時,酒在許多時機與場合,扮演似乎理所當然、應當出現的角色。抑制系統減弱,這是為什麼有些人常提到酒精可以助性,煞車煞不住時,用酒精為由,可能以此找到一個理由。當作者長期飲酒,血清素下降,這是為什麼作者會如實寫出感受不到快樂,也就是「無味」了。藉酒澆愁卻無補 「擬把疏狂圖一醉,對酒當歌,強樂還無味……」《鳳棲梧》作者提到自己打算好好痛飲一番、歡唱一曲,希望可以求一醉(解憂),但發現喝酒後勉強讓自己感到快樂,卻不法感受到快樂的滋味。
「狎興生疏,酒徒蕭索,不似少年時……」《少年遊》,與前文不同,作者提到現在提不起勁,沒什麼當年的興致與性慾,彼時一起喝酒的朋友也都不在了,真不像過去年輕美好的時候啊。長期飲酒在性功能上可能會有勃起障礙、射精障礙、或是無法達到性高潮,這可能和睪固酮分泌下降與多發性神經病變有關。「酒力漸濃春思盪,鴛鴦繡被翻紅浪……」《鳳棲梧》,趁著酒力愈濃,作者的情緒與性致高昂。酒精對性功能的影響是如何呢?臨床研究指出,短暫使用酒精,可以降低焦慮、尷尬等負面感覺,讓身體肌肉放鬆,同時可以讓神經系統中負責衝動「抑制」的神經失去效果。
從酒癮研究中發現,長期飲酒下來,許多人會感受不到快樂,或需要更大強度的刺激才感受到的情緒,這可能與多巴胺分泌異常有關。然而,酒醒後的柳永,他的情緒有因酒稍稍得到慰藉嗎?他的憂愁煩悶有因為酒精而排解嗎?「當無緒、人靜酒初醒……」《傾杯》,作者半夜酒醒後,自述似乎沒有什麼情緒。
另一段「那堪酒醒,……陡頓翻成憂慼」《浪淘沙》,作者酒醒後,想到過往之事,突然悲從中來、憂悶不已。作者於詞中從「擬把」、「強樂」到最終「無味」,把本來從想要喝酒排解憂愁,到喝完酒後對於情緒幫助的無事無補,寫得動人而清楚。
這在成癮醫學上是有理可循的,研究顯示,長期喝酒後會讓腦內的血清素濃度下降,血清素的高低與情緒密切相關,當血清素下降時,情緒常表現憂鬱低落、感受不到喜悅。我們想要理解酒對於一個人的影響,可以從大腦科學去做解釋,現今的成癮醫學解釋了酒如何影響飲酒者的情緒、思考、判斷與行為,今時,我們是否可以回過頭來,思考酒精對作者造成的影響? 以酒助性卻無助 柳永一生科考不順,仕途不得意,他的詞作多是青樓酒館之間寫成,宴飲場合之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場合,宴會中有酒、也有酒家女子,當然少不了性愛。文:廖泊喬(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:成癮防治科研究醫師) 柳永是北宋初期的有名詞人,他在詞壇的地位,除了發展了慢詞,因而有更多篇幅以抒發情緒、斟酌字句之外,柳永的作品改變了詞中主角的視角:從過去常見的「女性」(包含歌女)視角、女對男訴說的閨怨詩,轉變成「男性」視角,男對女的思慕愛戀。這幾個部分直得好好推敲與飲酒的關係。我們觀察到柳永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想排解煩憂,而喝酒似乎是眼前最快麻痺自己的方式,詞中,柳永的情緒在酒醒之後仍一波又一波的湧起,甚至,必須要認真的思考,會不會這些情緒甚至比原先的憂愁更加深? 同樣這幾首詞,柳永後段寫到「此夜厭厭,就中難曉」《傾杯》,他提到今晚是一個精神不振的夜晚,(心中之情感思緒複雜)實在很難說清楚。這裏雖然描述「無緒」,但從後文「天外征鴻,知送誰家歸信,穿雲悲叫。
作者感嘆當年的時光不在,或許也同時感嘆自己興致與能力不如以往。相較於過去的「代言」女性,由男性、尤其是自己出發的情感表達,多為其真實的個人經驗
Photo Credit: Reuters / 達志影像 美國的口罩為什麼不夠用? 不過也有評論指出,美國當局呼籲民眾戴口罩非必要,是因為美國國內面臨口罩短缺,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都不夠用了。但與服裝和消費者產品等許多其他行業一樣,口罩的生產已幾乎全部轉移到了海外「中國生產全球80%的口罩」。
他說:「我們國內立刻就需要用到這些東西,我們必須要有(這些東西)。《紐約時報》報導,2005年,喬治・布希(George W. Bush)政府曾呼籲協調防護裝備的國內生產和儲備能力,以應對大流行性流感。
3M公司4月2日表示,將提升防護口罩產量,並進口更多口罩到美國,但也警告,阻擋出口可能導致其他國家報復,最終削減美國可取得的設備數量。同日川普也宣布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(CDC)建議民眾在公共場所應該要戴口罩,但川普表示「我不會這麼做」。《聯合報》報導,川普轉述CDC的新規定時表示,這是建議、是自願措施,表示你可以做、也可以不做,「我不認為我會這麼做」。為醫院和衛生系統採購醫療用品的公司Premier總裁麥可・阿爾凱爾(Michael J. Alkire)說,這種商品的供應鏈「按照定義,不會有多少冗餘,因為人們要的是低成本」。
為了對應「COVID-19」(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,簡稱武漢肺炎),川普美國時間3號簽署命令停止出口口罩到其他國家。《中央社》報導,美國總統川普3號簽署命令,指示政府停止出口N95口罩及其他個人防護裝備到其他國家。
這種做法要求用盡可能少的庫存來滿足需求。2006年,美國國會批准了國家戰略儲備增購防護裝備的資金,增加的庫存中除其他裝備外,還有5200萬個醫用口罩和1.04億個N95口罩。
3月,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亞歷克斯・阿扎爾(Alex Azar)在國會作證說,庫存中只有大約4000萬個口罩,約為全國預計需求的1%。加拿大與美國這個月稍早關閉共同邊界,僅限必要的往來。
但2009年抗擊H1N1流感大流行用掉了大約一億個口罩的庫存,而政府從未考慮過補充它們。根據《加拿大廣播公司》(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.)彙整的資料,加拿大2日宣布的病故人數從127人增加到208人,確診病例從1萬132人增加到1萬2375人。CDC主任雷德費爾德(Robert Redfield)在記者會上解釋,第一要務還是請大家保持6呎以上的社交距離,這才是對抗病毒傳播最有力的武器。美國《有線電視新聞網》(CNN)報導,川普在白宮媒體簡報會中表示,國土安全部及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(FEMA)將合作執行這項指令,「防止N95防護口罩、外科口罩、手套及其他個人防護裝備出口」。
公衛署長亞當斯(Jerome Adams)建議民眾,戴口罩前或戴上口罩後,都要保持雙手乾淨,不要碰臉,這才能有效保護自身健康。醫院裡口罩開始缺貨的原因與超市裡衛生紙缺貨的原因一樣,都是因為它們的「準時制」(just-in-time)供應鏈優化的是效率,而非韌性。
安大略省衛生官員預測,在現行公共衛生措施下,到這個月底前,全省將有8萬起武漢肺炎病例、1600人死亡,呼籲大眾約束行動。安大略省目前通報3255起確診病例、67人死亡。
他表示,這種做法會有反效果,他特別提到,每天都有加拿大醫護人員前往美國底特律工作。20年前,大多數醫院用的防護裝備都是美國國內生產的。